《节水装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30年)》正式印发
11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近日联合发布实施《节水装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30年)》。 我国水资源形势严峻,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工业作为用水大户,2024年用水量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16%,其用水效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4立方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提升空间 。 这份《实施方案》的出台,正是在国家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大背景下 ,旨在从供给侧发力,通过推动节水装备产业本身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来系统性解决节水难题,为整个工业乃至社会的绿色转型提供坚实的技术装备支撑 。 一、深刻变革水行业格局 这份方案的意义远不止于推广几项新技术,它正从多个层面深刻改变水行业的格局: 1、驱动全产业链协同升级 方案改变了过去零敲碎打的模式,强调通过“点”上技术突破(关键零部件)、构建“线”式产业链协同(材料-装备-系统集成),最终实现“面”上全域节水。这种系统思维将有力推动水行业从单一的设备制造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升级,提升整个产业的价值链地位。 2、破解非常规水利用瓶颈 方案将再生水、海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装备发展作为重点,为缺水地区提供了多元的水资源解决方案。这意味着未来水务系统将不再仅仅依赖传统水源,“废水”将真正成为可循环利用的“城市矿产”,极大增强水资源供给的韧性和安全性。 3、明确政策与标准保障 为确保方案落地,相关部门将对接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利用绿色金融等手段支持企业进行节水改造。同时,将加快完善节水装备标准体系,推动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并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为产业规范化发展和“走出去”奠定基础。 二、方案的核心目标与重点任务 到2027年:在高效循环冷却、高端膜分离、智慧用水管控等关键技术装备上实现产业化突破;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节水装备标准体系更加健全。 到2030年:构建起覆盖全面、技术先进的节水装备体系,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节水装备供给能力持续增强,节水装备制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四大重点任务 1.围绕“供水”,增强供水装备技术创新:涵盖常规水净化、非常规水(如再生水、海水淡化水)利用以及特殊用途水(如超纯水)处理装备的研发突破 。 2.围绕“用水”,提高重点用水装备节水效能:针对洗涤、循环冷却、凝结水回收等工业核心用水环节,攻关更高效的装备技术。特别提出要满足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节水需求 。 3.围绕“回用”,突破废水循环利用装备技术瓶颈:重点部署膜分离、浓水深度处理等关键装备的研发,旨在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减少排放 。 4.推动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将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于节水装备的智能制造和智慧管理全过程,提升节水管理的精细化水平。目前工业领域智能监测和管理平台覆盖率不足30%,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水利部做好《实施方案》宣贯实施,在政策、标准、创新、人才等方面持续加力,加快推动节水装备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相关政策,支持重点行业节水装备设备更新及技术改造。发挥绿色金融作用,引导企业积极采购节水装备。落实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支持先进节水技术装备推广应用。 二是加快完善标准体系。依托节水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健全节水装备标准体系,建立产业链标准化图谱。加快节水装备重点领域急需标准研制,推动节水装备标准化、系列化、成套化。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 三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现有资金渠道支持节水装备攻关,推动中试平台建设。利用多双边合作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支持有关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先进节水技术装备和服务“走出去”。 四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等平台,开展节水法规、政策、标准、技术等培训。加强节水装备制造等相关学科建设,培养节水学科应用型人才,实现节水装备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链接。





来源:央广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海绵水圈,仅供分享交流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和原作者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AG:

